首页

sm视频在线看

时间:2025-05-24 04:22:00 作者:司法部: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浏览量:80743

  近期多地房地产政策优化调整。除了济南、青岛等地昨天(11日)相继调整购房政策外,苏州也做出调整,表示对于购买120平方米以上商品住房不再审核购房资格。至此,9月份以来,已有30多个城市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或者宣布落地实施“认房不认贷”。

  9月11日,济南、青岛相继调整购房政策。其中,济南表示自2023年9月11日起,取消二环以内的历下区、市中区区域购房限制,同时,商品住房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后即可上市交易。而青岛则发布通知,明确全域取消限购政策。

  近十几天来,伴随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四个一线城市宣布执行“认房不认贷”,已有超过30个城市跟进落实房地产优化举措。东莞、佛山、嘉兴、南京、兰州等城市取消限购,沈阳、大连、重庆等十多个城市明确执行差异化住房信贷政策。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政策优化调整后的效果显现,前期观望或积压的购房需求近期内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黄瑜:这种优化之后,我觉得对于促进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满足他们的购房需求,应该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需求得到合理释放,其实也是对于房地产市场健康有质量发展也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随着各地陆续宣布落实“认房不认贷”后,从政策效果来看,根据中指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政策执行后,全国置业意愿提升了15个百分点,北上广深均提升明显,其中北京、上海均提升来20个百分点左右。不过,从全国来看,新房市场整体成交规模提升目前并不明显,政策显效还需要时间。

  北京:政策落地 新房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

  继8月底、9月初四个一线城市相继落地“认房不认贷”政策后,至今已过一周多的时间,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销售情况如何?来看记者近日在北京的采访↓↓↓

  自9月1日北京宣布落地“认房不认贷”政策后,记者先后走访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大兴区的多个房地产售楼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多数售楼处人气确实有所提升。

  北京市某房地产项目售楼处销售负责人 邓辉:客户量的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项目客流量能够感觉到每周基本上到新政之前能够增加20%到30%,像我们之前一周的到访量可能在200到300左右,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北京市某房地产项目售楼处销售人员 毛晓晖:之前有很多客户可能会比较犹豫,会想这个节点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购买时机。在新政落地以后,很多客户都还是选择出来先看一看。

  据销售人员介绍,这一周来看房的多数人,都属于刚需客户,他们有的此前在其他城市有过贷款记录,希望在北京购置首套房,有的则是想在北京置换一套位置、户型等方面更好地改善型住房。新政策出台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购买压力,提升了购买意愿。

  北京市民:这样一下首付降下来了,我们的压力也小了很多。

  北京市民:因为我在外地有房,有贷款记录,我在北京(按)之前政策属于二套,首付压力对我来说有点太大了,然后刚好国家这段时间出来政策。所以我果断赶紧过来看看有什么好房源。

  9月1日以来,看房的人多了,楼盘的成交量相比之前也随之增多了。

  北京市某房地产项目售楼处销售负责人 覃鹏飞:有一个明显的上升,我们在新政前周均成交量大概在15套左右,新政后这一周我们的成交量已经接近了60套。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看房量和成交量的增加,并不是普遍性的。看房人数相对较多的,一般都是小户型、低总价的楼盘,像这个在丰台园博园附近的楼盘,售价相对周边要便宜一些,而且户型都是90平方米的小户型,所以看房人就明显要多一些。而在石景山所看的几个楼盘,由于户型面积多是110平方米以上的,而且价格也不那么便宜,所以售楼处里的人就明显没有那么多。

  北京:部分中介二手房咨询量、带看量上涨

  北京落地“认房不认贷”政策以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中介机构和门店后发现,新政落地一周多时间以来,多个中介门店咨询量、带看量上涨,部分之前观望的客户因“二套变首套”而果断出手。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位于潘家园的这家中介门店一大早就已经忙起来了。经纪人接待的这位王女士,最近想把一居室置换成三居室,赶上政策出台。她今天特意想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源。

  得知市场成交活跃,王女士换房的信心更足了,业务员也很快帮她匹配了两套符合需求的三居室。

  店长康小军告诉记者,新政策出台以来,他所在的门店咨询量、带看量都提升了一倍左右。以前,客户的观望情绪比较浓,如今看房则明显积极了。以前,客户从看房到成交的周期平均在五个月左右,现在成交周期则明显缩短。为此,店里不少经纪人都放弃休息忙带看,甚至会出现忙到凌晨的现象。

  不过,中心城区市场活跃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也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新政出台一周,记者在朝阳区和平东桥一家中介门店采访时就发现,这里的市场反应就没有潘家园那么热烈。

  北京某房产中介门店店长 陈先明:我算了一下我们本店的数据,在政策之前,周中平均带看0.4个客户左右,周末在1个客户左右。现在周中应该是0.5个客户左右,周末达到1.3个客户左右,稍微是有点起色了。

  据北京多家中介机构数据显示,新政策实施以来,二手房成交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不过,区域化特征明显,由于新政直接利好新市民及中青年中想改善居住条件的群体,而城市发展新区在通勤、配套、价格方面更为匹配这类客户的需求,因此通州、昌平、大兴、顺义和亦庄等城市发展新区市场反应要更好。

  上海: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购房者购房意愿提升

  到今天,距离上海全面执行“认房不认贷”也有一周多的时间了。上海楼市有什么变化?

  8月31日,上海市房管局宣布今年第八批次以集中批量供应方式推出的房源,共涉及26个项目。9月1日,上海“认房不认贷”政策正式落地。因此,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作为上海最新批次上市项目之一,松江区的这个楼盘迎来首个开放日,吸引不少购房者前来看房。

  上海市民 梁女士:原来我们觉得置换的压力比较大,是因为要七成的首付。新的政策对我们来讲会降低了我们的首付压力,这样相对来说置换更大面积的可能性就会大一点。今天我们也会看大户型。

  上海市民 韩先生:新政来了以后,我如果把市区的房子卖掉,这样子和我之前选择面的房屋品质和面积等等都是完全不一样,以前我可能不会去看这样的房子,现在我可能会去看一下。

  这几天,记者走访了上海外环内外以及内环附近多个楼盘,不少开发商都表示,相比此前,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的购房者来访人数和购房意愿确实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上海松江区某房地产项目销售总监 耿建军:9月1日出的新政,我们9月4日开始认筹的,应该说我们这个项目是得到了这次“认房不认贷”政策的一些红利。我们平时周末的话只有50组到60组,但是上个周日(9月3日)我们来访是突破了100组,是我们售楼处开业以来来访是最多的一次。

  上海杨浦区某房地产项目营销经理 周歆:很明显的是受到新政影响的这样一些客户开始大量出来看房,周末可能就两百多、三百组的一个(接待)量。

  同一手房看房人数增加一样,上海的二手房近一周多来,挂牌量和看房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上周五(8日),在上海静安区的一处连锁中介门店,记者看到,店内没有几个人,大部分中介都带客户出去看房了。

  上海某中介机构经纪人 石兵:根据我们门店的话,线上咨询量可能大概总体增加20%左右。

  据上海相关中介平台数据显示,上海“认房不认贷”落地后,二手房新增挂牌量比平时周末增加了65%,成交量较平时周末增加70%。

  上海某中介机构研究院首席分析师 杨雨蕾:带看量的话,较平常也有一个30%以上的增长,并且带看量我们目前来观测的话,是有一个持续增加的一个趋势的,所以未来1—2个月可能会转化为成交。

  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从看房到买房有个过程,近期新增的二手房成交量主要来自于此前8月份积压需求的释放,所以要想看新政策对成交量的具体影响,还需要时间。总体看,新政出台后,改善了市场预期,新房和二手房市场都开始呈现积极活跃的态势,市场情绪也在陆续向好。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杨潇 谭振华 文为明 金晓曦) 【编辑:姜雨薇】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7家知名央企和地方国企,主要领导调整!

“你努力了,没拿到冠军也没关系”“喊几声,为自己打个气”……看出几位参赛队员有些紧张,吕金霖也会说些轻松的话缓解气氛,或让他们自我鼓励。

外交部就习近平主席出席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开幕式并举行相关活动向中外媒体吹风

近年来,每到“6·18”“双11”等特殊的时间节点,各电商平台都会竞相开展大型促销活动,其中少不了电子优惠券、红包等。而面对相关的各种纠纷乃至诉讼,从法律角度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电子消费券的使用问题呢?

法国总理访问加拿大 两国今年将启动部长会议

他认为,翻译体现着译者的创造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译名著”实际上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是对我们自身文化的建构。1000种“汉译名著”的翻译出版,聚焦的不仅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经典,也是对每一个时代前沿的追踪。熊林教授强调要加强对中世纪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翻译。

同天被判!陈永亮4次行贿于洪臣共计90万元

据中国执行公开信息网显示,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恒大金融财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大财富)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涉及劳动争议案件。案件流程信息显示,今年6月,该公司因此案被强制执行5.4万余元。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人工智能可创造新型就业空间

禁止大数据杀熟。如果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兴趣爱好、支付能力、议价条件等进行歧视性定价,很可能损害消费公平。所以《条例》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这也是我们国家在行政法规中首次对差异化定价进行规范。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